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速
作者:河北省科技厅 日期:2016-12-30 09:35:36 浏览次数:8823
河北省环首都的14个县(市、区)携手北京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实施了农业互联网平台信息系统、设施蔬菜生态基质无土栽培等一大批科技支撑项目;唐山高新区与中关村华清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单位,合作成立了京津冀石墨烯产业发展联盟……
今年以来,河北省积极对接京津,着力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河北省先后与京津签署合作协议539个,引进和转化科技项目550项,吸引1300家京津高新技术企业落户,合作共建了保定中关村创业大街、北大中电科技园、石家庄金种子创业谷等一批创新创业平台。
“一区一带”扎实起步,共建共享成效显著
“硅谷”这个科技创新的代名词,今年频频出现在对河北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报道中。
“京南硅谷”,指的是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下简称“京南示范区”)。今年10月,京南示范区获批复,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自此,河北省有了与中关村自创区和天津自创区、自贸区相呼应的国家级战略性标志性创新平台。
目前,规模为10亿元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在示范区核心区注册。一批京津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落地,引导企业投入达8亿元。
“中国农业硅谷”,指的是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以下简称“示范带”)。依托环首都14县(市、区)谋划建设的示范带,获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并写进北京市“十三五”规划。示范带内丰宁、滦平、大厂、固安、涿州的5家园区,今年被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一区一带”,是河北省聚焦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的协同创新战略定位,着力打造的两大战略性标志性创新平台。聚焦这一定位,河北省还强化深度对接、精准对接、主动对接、有序对接、持续对接,实施了5个共建行动,吸引京津创新要素向河北省加速集聚。
共建科技园区。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园区55个,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引进160余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沧州高新区航天神舟太阳能光热产业园国际机器人研发生产等项目已经投产。
共建创新基地。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基地62个,中关村在正定高新区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已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曹妃甸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引来5家中关村企业落地。
共建转化基金。建行河北省分行拿出390亿元贷款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巨鹿县与北京丝路财富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了巨鹿新兴产业投资基金。
共建技术市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北京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建立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中科院(秦皇岛)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和中科院唐山高新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建设进展顺利。
共建创新联盟。目前,在钢铁、抗生素、卫星导航、半导体照明、果品等产业领域,建立产业技术联盟65家。
完善机制联合攻关,催生一批新模式
京津冀科技部门在科技部的指导下,全方位推动协同创新,探索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新途径。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三地统一政策举措和推进措施,定期讨论交流,开展联合攻关,实施了碟式斯特林光热发电核心技术研发项目、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大气雾霾治理工程、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一系列协同发展重大项目。
在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加速建设中,河北省还衍生出一批创新模式和样板。
多方利益共享新模式。北京海淀区与秦皇岛合作构建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双方建立了“四四二”利益分配机制,对中关村海淀园企业落地秦皇岛实现的地方财政收入,双方按照各40%共享,另外的20%用于建立产业基金,扶持入园企业发展。
产学研合作模式。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固安县政府、华夏幸福基业共建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固安)中试孵化基地,重点打造集“创新研发、项目孵化、技术转移、支撑服务”四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科技创新飞地发展模式。保定高新区与中关村完善共建机制,引进中关村信息谷资产管理公司,负责保定·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运营管理,将中关村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服务、成果转移转化等方面的理念和做法引入高新区,打造跨区域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助推产业发展新模式。永清县与北京亦庄合作共建北京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展跨区域全产业链合作,税收及运营收益按出资比例分享,初步形成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培育科技服务新模式。石家庄科技大市场设立了京津技术市场服务窗口,加快北京和天津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将与京津创新平台实现全面对接,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2017年的京津冀协同创新工作,将探索建立协调统一的财税金融、产权交易、技术研发、创业就业政策,最大限度吸引京津技术到河北孵化转化;抓好石保廊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在人才环境、创新体系、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完善河北省与科技部、京津“1+3”共建机制,加强科技创新成果、人才、平台等资源共享开放,力促50项京津重大科技成果在河北省转化和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