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军
近年来,随着全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逐渐成为推动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支撑,然而,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知识产权风险,不仅涉外知识产权案件数量持续攀升,纠纷类型也向着更加复杂化、多元化方向发展。
就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而言,虽然国内外整体的保护框架基本相同,但就其中的具体规定而言,各国仍然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关于平台治理逻辑和司法适用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若销售者对侵权商品并不知情,且能证明该商品系合法渠道取得并如实说明来源的,可不承担赔偿责任。但一些国家的司法机关通常不接受“不知情”作为抗辩理由,即使销售者并非故意,也可能被判承担责任。由于信息上的不对等,许多中国企业不知如何在国外进行维权,致使在知识产权纠纷中采取消极态度。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存在价格竞争、诚信缺失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中国企业在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风险。为了压低成本、吸引客户,不少代理机构忽视了专业服务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低价竞争导致的不规范操作不仅降低了知识产权申请的成功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企业陷入知识产权纠纷的潜在风险,使其在面对涉外纠纷时处于不利地位。
溯源维权也是当前中国企业在涉外知识产权纠纷中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由于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国内部分产品在出口后可能出现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而电商平台或外贸商在采购环节缺乏有效的识别机制,难以判断所采购商品是否涉及侵权,导致潜在风险在产品出口至海外市场时被放大。一旦在境外销售过程中遭遇知识产权侵权指控,企业往往因缺乏对生产源头的控制与溯源能力,无法对实际侵权方进行追责或有效追偿,从而陷入维权困境。
目前,我国在涉外知识产权领域仍存在高水平专业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应对复杂涉外案件方面,具备实务经验和知识储备的专业人士相对稀缺。为此,应通过多渠道加强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能力建设。同时,推动专利代理师和律师参与国际培训项目、行业交流和多边合作,不断更新知识储备,熟悉各国知识产权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从而更有效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支持。
在涉外知识产权管理中,国内专业人员的介入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面对海外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专业判断有助于企业准确把握法律适用问题,及时作出应对,尤其在遭遇侵权指控或诉讼时,专业团队的介入,能有效降低损失,维护企业合法权益。通过引入法律专业力量,企业方能在全球市场中实现更加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发展加速,国际知识产权规则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了更好地保障我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中的合法权益,应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提升中国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中的话语权。这样不仅有助于避免我国企业在境外遭遇不公正待遇,也能为企业跨境发展营造更加稳定、公正的法律环境。
伴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涉外知识产权纠纷日益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近日,《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下称《规定》)公布,对于强化企业、律师和相关从业人员的涉外知识产权风险意识,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便更好地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合法权益。《规定》的出台正当其时,不仅为企业提供了应对风险的制度保障,也对律师和专业服务机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制度引导、人才建设与国际合作的多元发力,我国企业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稳步前行,切实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作者系江苏瑞途律师事务所主任)